什么是绿色金融
当前,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必须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服务,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在环境、资源、气候等方面付出沉重代价,广大群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作为支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在中国也受到高度重视。
与国外绿色金融体系主要是由国际金融机构推动、政府提供支持的路径不同,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政策主导推动,是国家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称为是一种“市场化的政策手段”。为此,中国政府及其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如:
2012年银监会推出《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包括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
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第39号公告,即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并附有《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包括清洁能源、节能、交通、污染防治等六个大类31个小类。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做总体部署,将绿色金融定义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分(支)行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发布《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放开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自6月1日起执行,以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可见,绿色金融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是金融部门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目标,在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的配合下,将环境影响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纳入日常投资决策和业务中,以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种创新性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比,绿色金融最大特点是将对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作为计量金融机构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保持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引导各经济主体进入绿色产业,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绿色信贷,为从事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相关经济活动所提供的贷款扶持;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绿色保险,包括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保险、绿色产业风险保障产品、绿色信贷风险保障产品等;绿色基金,以促进绿色发展与环境改善为目标而进行相关投资的公募基金产品或其他投资主体;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股票指数,通过分析评估上市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的表现,对其进行筛选、加权汇总并计算得出的指数;绿色信托,信托机构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碳金融产品,包括碳资产质押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碳中和债券、低碳信用卡等。
事业兴首先需要人才兴,绿色金融人才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当下,绿色金融正处于大规模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具有金融和环保交叉背景、具备兼顾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绿色发展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既懂金融又懂环保,在具备金融知识的基础上,要了解掌握环保政策法规,具备环境经济、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知识储备。同时,要深入学习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把握绿色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精通绿色金融操作规划,提高企业或项目环境评估的技术和能力,可以有效识别、监控授信客户的环保风险。